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養寵物成為人們陶冶情趣的一種主流方式,水族養魚成為很多家庭的選擇。
我國幅員遼闊,國土、海域、河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僅為水生生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也構成了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基因庫。我國有水生生物2萬多種,其中,海洋魚類1700多種、淡水魚類800多種,擁有白鰭豚、中華白海豚、中華鱘、白鱘和江豚、胭脂魚等世界上珍稀的水生野生動物。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不僅為發展漁業生產、改善人民營養結構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也為發展水族產業、提高人民的精神享受水平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我國水族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是世界水產養殖業的故鄉,也是觀賞魚養殖最早的國家,是世界性觀賞魚--金魚的發源地。早在幾千年前,國人就開始了金魚飼養,但其只是一種分散的、小規模的民間個人愛好。19世紀中葉,隨著公共水族館的流行,金魚養殖逐漸發展,養殖品種被不斷開發,形成了以金魚為主體的觀賞魚養殖,并逐漸由少數人的愛好發展成全球性、大眾化的休閑娛樂產業。
我國觀賞魚養殖雖然歷史悠久,但作為一個產業發展并受到重視,卻是近十來年的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隨著人民生活狀況的不斷改善,隨著人們精神需求的逐步提高,隨著“吃魚難”問題的解決和漁業多功能價值的有效開發,以觀賞魚養殖為龍頭的水族產業也應運而生,并發展成為集觀賞魚品種培育、苗種繁殖、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的研發與生產、魚病防治與魚藥研發、水質調控、水族器材研發與生產、水族文化等多學科、多領域、多功能于一體,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的新興產業。我國水族產業的發展呈現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產業發展規模化。按產品屬性分,我國水族產業主要分為兩大塊,一塊是涉及有關生物類別的內容,包括觀賞魚品種培育、苗種繁殖、養殖技術、水草栽培、營養與鉺料研究、魚病防治與魚藥研發等;另一塊是涉及機電類別的內容,以養殖設備、器材、水族箱造景技術為主的水族設備研發,兩者都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
廣東是我國最大的觀賞魚養殖貿易集散地,觀賞魚養殖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國營、集體、小規模分散經營,發展到今天的民營、外資、合資百花齊放的局面;觀賞魚產業由當初的單一養殖,發展到今天的多品種、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良性發展局面,觀賞魚養殖、水草生產和經營已發展形成相當規模,產量、產值均居全國前列。2008年廣東省觀賞魚養殖面積達到3萬多畝,年產苗種量7億多尾,產值超過10億元人民幣,產品占有國內水族觀賞魚市場80%的份額;有觀賞魚從業人員10多萬人,水族愛好者越過25萬人。浙江省觀賞魚的生產與銷售近年來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所生產的觀賞魚省內銷售占70%,省外銷售占20%,出口占10%,全省規模化的觀賞魚養殖廠約有150家,從事相關水族器材、專用飼料等生產的廠家有100多家,直接從事觀賞魚產業的人員約有2萬人。上海市2006年有觀賞魚養殖戶500多戶,年產各類觀賞魚(苗、種)3億余尾。福建、江蘇的觀賞魚產業發展也都成為行業發展的新亮點。
水族產業不僅在我國南方蓬勃興起,在我國北方和中原地區也都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近年來,北京市在調整漁業產業結構中將觀賞魚業作為都市漁業的發展重點來謀劃,建立了以羅非魚、鱘魚、虹鱒魚、觀賞魚為主導品種的四大養殖功能區,提出了觀賞魚“進社區、進公園、進課堂”的發展新理念,將觀賞魚養殖與展示漁業、休閑漁業、水族市場緊密聯系,初步形成了一產、二產、三產相互融合的產業模式,成立了觀賞魚推廣服務創新團隊,為觀賞魚養殖戶提供針對性服務,對市級及區縣組織的觀賞魚大賽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并撥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以建設觀賞魚選育繁育中心,極大地推動了以觀賞魚為龍頭的水族產業的發展。2009年北京市觀賞魚養殖面積達1.5萬畝,年生產各類觀賞魚苗2.5億多尾。河南省會城市鄭州2006年經營觀賞魚的水族企業有300家左右,水族業年貿易額達8000萬元。鞍山市是我國東北地區觀賞魚主產地,有專業化養殖基地十余處、養殖專業戶1000余戶,養殖品種近300個,專業批發市場覆蓋到東北、新疆、內蒙地區及京、津地區,直接從業人員約5000人,年產值2億多元,市場年交易額約4億多元。
二是產業分布區域化。我國水族產業的發展,自然形成了其產業分布上的區域化特點。從產業整體分布來看,廣東省無論是觀賞魚的繁殖、養殖,還是器材研發與生產,還是市場培育與貿易,都是全國最主要的集散地,其產品輻射全國,相當一部分產品出口;與在中原地區占據一定地位、作為國內水族行業逐漸聞名的鄭州市,觀賞魚養殖批發在華北等地具有一定位置的天津市,主要面向東北地區的鞍山市一起,形成了我國觀賞魚發展南北呼應的格局。作為我國水族行業后起之秀的上海、北京,在業內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成為我國大型都市漁業發展的新亮點。
從養殖品種特點來看,其分布也帶有一定的區域性特點。金魚、錦鋰是我國觀賞魚養殖的傳統品種,在養殖分布上具有全國性的特點,深受大眾喜愛。廣東,是全國“血鸚鵡”魚、龍魚、優質錦鯉、大型金魚及各種熱帶魚種苗的批發中心,引領國內觀賞魚養殖新潮流。福州,主產南派金魚,其中以“中國蘭壽”最為出名。浙江,觀賞魚業發展呈現出以杭州的金魚、寧波的錦鯉、嘉興湖州的熱帶魚為特點的地域特色,且寧波非常注重錦鯉種質質量的提高,許多業主直接從日本引進優質錦鯉種魚,并十分注重生產環節的選育和產品的市場開發。上海,觀賞魚養殖品種主要是金魚、錦鯉、熱帶魚三大系列。天津,是我國熱帶魚繁殖的集中地,中小型熱帶魚品種豐富,被業內稱為七彩神仙的“窩子”。鞍山,主要出產金魚和熱帶魚,其中以七彩神仙、神仙魚較為出名,最近水族市場較為火爆的“水晶蝦”也大量產自鞍山。
此外,近年來觀賞龜類的養殖和觀賞水草的栽培也逐漸開始流行起來。
從水族器材生產來看,廣東是國內水族器材設備的生產中心,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廣東,其器材生產量值占到全國的80%以上。廣東饒平是國內最大的水族器材生產基地,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水族器材之鄉”。浙江、遼寧等地也都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水族設備生產與銷售。
三是產業發育市場化。我國水族產業發展至今,可以說主要是市場在召喚,主要是市場主體即廣大的企業、更多是民營企業在推動,無論是產品研發,還是市場培育與拓展,都是企業在投入,都是按照市場需求在做,產業的發展表現了較高的市場化程度。如業內最早的水族展會于1999年由廣東省水族協會主辦,展會費用全部靠會費和企業贊助;次年即2000年,廣東省水族協會與長城國際展覽公司合作,采取市場化動作的方式,打造了業內最大規模的國際寵物水族用品展會,在國內外形成了相當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為業內所廣泛認同。近年來,北京、上海、廈門等地每年也都舉辦一定規模的觀賞魚展會,逐漸受到市場的青睞,得到大眾的喜愛。還有業內所舉辦的一些觀賞魚大賽,如已連續舉辦2-3屆的廣東中山錦鯉大賽、寧波錦鯉大賽、北京金魚和錦鯉大賽,也都是社會團體組織企業在開展,并在業內逐漸形成品牌。另外,地方魚友還利用網站、圖片,自發開展了慈鯛、蘭壽大賽,在業內也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水族產業的發展,直接帶來了水族市場的繁榮。目前,在廣東、福建、浙江及寧波、上海、河南、北京、天津、鞍山、錦州等地都形成了一定數量、一定規模和較大市場影響力的水族市場。廣州越和花鳥魚藝大世界是國內最大的集觀賞魚、飼料魚藥、水草、水族器材銷售為一體的水族市場,北京黑莊戶、華聲天橋觀賞魚交易中心在業內亦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就連我國經濟欠發達的西部省份貴州也誕生了一定規模的水族市場。
水族產業的發展,還大大促進了水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一批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應運而生,成為水族文化創新傳播交流和水族產品展示展銷的平臺。
四是產業形式組織化。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和推動,必須具備有效的組織形式,將分散的企業凝聚起來,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擴大市場認可,爭取市場份額,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和企業的健康發展。如上所說,我國水族產業的發展更多地表現了市場化發展的成果,其中行業內部較高的組織化形式可謂功不可設。
成立于1998年,至今已走過12個年頭的廣東省水族協會,是國內成立最早、擁有會員最多、最具影響力的水族行業協會,下設水族器材專業委員會、觀賞魚專業委員會、金魚同業會、錦鯉同業會、七彩神仙同業會、斗魚同業會、海水觀賞生物同業會、花羅漢同業會、孔雀魚同業會、熱帶觀賞魚同業會、觀賞水草同業會等10多個同業會,成立以來已成功組織舉辦水族展覽會、觀賞魚中國大賽、國際大賽近30 多次,為協調、規范發展以及服務本行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立較早水族行業組織還有,中國水產學會于1998年成立了觀賞魚分會(原為觀賞魚研究會),鞍山市觀賞魚協會成立于2004年、鄭州市水族協會成立于2006年,中國漁業協會于2008年3月成立了水族分會;相繼成立的還有上海水產行業協會水族專業委員會,重慶水產學會觀賞魚分會、寧波市水產行業協會觀賞魚分會。這些行業組織在凝聚行業力量,研究發展問題,組織考察交流,舉辦展會、大賽和研討,加強行業自律,規范業者行為,協調生產與市場的關系,推動產品質量和產業素質的提高,推動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我國水族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低層次需求,即生存性需求或物質性需求,此為人類的第一需求;另一類是高層次需求,即精神性需求,此為人類的第二需求。物質需求是基礎性需求,具有很強的迫切性或剛性,只有當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后,精神需求才能得以啟動和發展。而人類的物質需求是有限的,精神需求則具有很大的延伸性,因而具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水族業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產業,但從根本上來說,其所提供的產品,不是諸如吃飯、穿衣等人類為了生存而必需的物質類消費品,屬于精神消費品這一范疇,因而發展前景廣闊。
首先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文化享受有了更高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長期困擾我們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穩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消費特點也進入了一個由物質消費品為主向物質消費品、精神消費品并重轉變的時代。可以說,水族業的發展正是因應了時代的這種變化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在越來越講究生活質量與情趣的今天,飼養觀賞魚已成為人們健康的休閑生活內容之一。試想在經濟短缺、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尚在為豐衣足食、住有所居而犯愁,生存水平生活質量尚處于一個很低的水平,精神需求被嚴重壓抑,是不可能產生飼養家庭寵物愿望的。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物質產品的供給能力得到較大提高,當人類社會告別物質商品相對短缺時代后,人民生活水平必將得到不斷提高,對精神文化享受有了更高需求,精神產品消費在消費中的比例必然不斷增大,這必將為水族產業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讓“水族”進入千家萬戶成為可能。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元,當時很多家庭尚且不知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為何物。即使到1980年代末期,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這“三大件”仍是居民家中的稀罕物,買一臺電視可謂是家庭的重大建設,很多家庭需要緊衣縮食、攢上幾年的錢才能實現。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是1978年的46倍,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顯提高,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早已進入尋常百姓的家庭,更新換代是常事,這些都是三十年前所不敢想象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尤其是在大中城市,讓每個家庭像擁有冰箱、彩電一樣,擁有一個“水族箱”,讓“觀賞魚”游進千家萬戶,從經濟的角度來講已成為可能。
三是城鎮居民住房條件的改善為“水族”進入家庭創造了有利條件。改革開放前,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住房條件很差,人均住房面積只有幾平米,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住房矛盾十分突出,“三代同屋”、“四世同室”、屋中樓、樓中樓的現象十分普遍,其時的住房狀況用“蝸居”來形容真是毫不過分!在人與人尚且爭奪生存空間的年代,寵物是不可能在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城鎮居民已告別住房短缺,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據2007年12月建設部公布的消息,按戶籍人口統計,我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2007年已達到28平方米。根據原建設部《2020年中國居民居住目標預測研究報告》,我國居民小康之家標準,為“戶均一套、人均一間”,人均住房面積為35平方米。住房條件的大幅改善,為家庭飼養觀賞魚等寵物,放置水族箱,在空間上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是美化環境陶冶情操讓家庭飼養“水族”的優勢愈發顯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以及住房條件的改善,家居裝飾也提到一個新的層次,家庭內部環境的改善愈來愈受到家庭成員的重視。將觀賞魚引入家庭飼養,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一可美化居室環境。家庭飼養觀賞魚等水族寵物,在家中支上一個水族箱,栽上綠綠的水草,養上數條喜歡的色彩斑爛、形態各異的魚兒,不僅可以給居室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也給家中帶來了無限生機與活力,在人們工作節奏明顯加快的今天,還可給我們繁忙工作一天后疲勞的感官帶來很多美的享受。二可擴大家庭生物圈成員,體驗勞動樂趣。為降低人口增長速度,我國已實行了多年計劃生育政策,現在的城市家庭尤其是大中城市家庭,基本是呈現“兩大一小”的格局,父母忙于工作,獨生子女從小缺少玩伴,多有孤單之感。將觀賞魚作為寵物引入家庭飼養,不僅可以擴大家庭生物圈成員,還可以培養家庭成員尤其是獨身子女的責任觀念和勞動觀念,增加生物科學知識,進行勞動體驗,享受成功樂趣,將人與動物的和諧構建于家庭這個社會最基礎的“細胞”當中。三可改善居室空氣狀況。這一優點在北方家庭更為顯現,北方尤其在秋冬季節,干旱少雨,氣候干燥,加上居室取暖,空氣濕度小,讓人常有不爽之感。如果每個家庭都放上一個水族箱,無異于在家中安了一個加濕器,可以起到增加居室濕度、滋潤空氣的作用。此外,比之飼養貓、狗等陸生寵物,家庭飼養水族還具有不吵鬧、不擾民、不污染環境、不傳染人畜共患疾病,安全性高等明顯優點。
“一家一個水族箱,美化環境保健康”。可見,家庭飼養水族,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美事、趣事。
五是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全球觀賞魚貿易也在大幅增長。據有關資料,目前世界觀賞漁業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英國有14%的家庭、美國有15%的家庭、日本有16%的家庭將觀賞魚作為寵物在飼養,美國有1200萬戶家庭擁有水族箱,占全美家庭總數的15%。我國以觀賞魚為龍頭的水族產業發展雖是近十來年的事,規模也還不大,但其蘊含了巨大的發展潛力。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8年我國城鎮人口超過6億,如果按平均每個家庭有3口人計,應有近2億戶家庭。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到2015年我國城鎮人口將突破8億,有家庭戶數2.5億個左右。如果按五分之一的家庭、每個家庭配置一個水族箱計算,則是5000萬個,加之各樓堂館所、賓館酒店、水族館、海洋館、動物園等水族設備的配置,這將是一個多么巨大的市場!
六是水族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高。以上所列家庭飼養水族的優點主要是針對消費群體而言。就其水族產業本身而言,則具有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高的明顯特點。
“水族”是一個產業,通過水族產業的興起及其關聯效應,將全面帶動與之相關的其他產業的發展。據有關專家估算,1元的觀賞魚(俗稱“濕貨”)可以帶動10元左右的器材、飼料、魚藥(統稱“干貨”)、水草栽培、養殖設備、造景技術等的配套發展,還可帶動上游包括品種培育、人工繁殖、苗種生產、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的研發、魚病防治與魚藥研發、水質調控技術的開發以及下游包裝、運輸、經銷等市場各環節,對勞動力市場提出了更大的需求。
水族產品屬于精神消費品,而精神消費品屬于奢侈品,即消費量和在消費支出中所占比例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對于一些高檔精神消費品,其創意與設計等精神類因素在價格中所起的作用遠遠大于其實際使用價值。水族產品作為一類精神消費產品,與食用水產品相比,具有明顯的附加值高的特點。觀賞魚以其斑瀾的色彩、各異的形態、千姿的游動,表現了豐富的多樣性,迎合了不同消費群體、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使觀賞魚的市場價值與貓、狗等寵物產品相比毫不遜色。觀賞魚的價格不僅與一般食用魚的差別很大,而且不同觀賞魚之間的價格差別也很大,其價格形成與稀有程度、名貴程度和人們的喜好程度有很大關系。如一條普通金魚幾毛錢就能買到,一條名貴金魚上萬元也不足為奇;普通錦鯉可能10元一斤,一條名貴錦鯉則能賣到上百萬元的天價;在我國西部邊陲的烏魯木齊市,一條羅漢魚也曾賣到9萬元,據說當地最貴的一條觀賞魚標價為66萬元!
七是可以促進漁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漁農民增收。水族產品的高附加性以及水族市場廣闊的發展前景,大大增強了水族產品提供者的市場信心,客觀上起到了促進漁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漁農民增收的作用,水族業也正在成為漁業經濟一個新的增長點。
素有“魚米之鄉”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著名的淡水魚養殖生產基地,曾經為解決我國“吃魚難”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我國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水產品市場日益豐富,傳統的養殖產品市場青睞度降低,生產效益難以提升。“珠三角”養殖漁民從水族市場看到了發展商機,利用承包魚塘由養殖傳統水產品“轉業”養殖觀賞魚,目前在東莞、中山、南海、番禺、順德等地觀賞魚養殖場隨處可見,規模小的10多畝,大的達千畝以上。遼寧鞍山有觀賞魚養殖品種近300個,觀賞魚生產基地年產各類觀賞魚苗2.2億尾,年產值可達2.55億元,市場年交易額約4.5億元,直接從業人員約5000人,人均實現產值約14萬元,人均純收入約5萬元。一棟觀賞魚養殖溫室年收入約15萬元。浙江、江蘇、福建、北京、天津等省市也都出現傳統養殖漁民轉養觀賞魚的發展勢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