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氨制冷企業事故發生,提高煙臺市液氨使用單位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水平,從9月底開始,煙臺市質監局組織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和檢驗人員開展了為期2個月的氨制冷企業特種設備專項治理活動。
目前,煙臺市共有各類涉氨制冷企業918家,其中市直12家,冷庫13座;主要涉及壓力容器和壓力管道兩大類特種設備,共有壓力容器4369臺,壓力管道150.31千米,鍋爐、叉車等其他設備311臺,在崗作業人員1280人。“我們組織人員對涉氨企業特種設備安全狀況逐個進行了檢查,重點檢查設備檢驗、登記情況,作業人員持證情況,管理制度制定和落實情況,設備檔案管理情況,應急預案編制和演練情況等。對存在隱患的,已經下達《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指令書》,并責令其限期整改。”煙臺市質監局安監科科長于昌樂表示。
11月25 日,特種設備檢驗人員來到煙臺市區一家冷庫檢查。質監人員在現場看到,這家冷庫幾乎是空的,僅有少量替別人保存的貨品。經現場查看,檢驗人員發現,該冷庫建設時間比較久遠,“其中一些制冷等特種設備早已老化,明顯不符合使用要求。”于昌樂說,檢查現場,檢驗人員對其提出了關停使用特種設備的要求。
在此次檢查中,像該冷庫一樣存在設備老化等問題的企業還有很多,截至11月20日,檢驗人員共檢驗壓力容器2561臺、壓力管道76.47千米、鍋爐、叉車等其他設備244 臺。發現各類隱患376個,下達安全監察指令書323份,現已整改到位252個,責令11座冷庫停用特種設備。
“通過整頓檢查發現,部分冷庫未經有資質單位進行設計和安裝,有的設備也未經檢驗并辦理注冊登記手續,還有的部分涉氨制冷企業安全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安全狀況不容樂觀。”于昌樂說。煙臺市的冷庫、保鮮庫等液氨使用單位大多建廠時間較早,基本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左右投產的,大多未經過政府規劃和設計,冷庫中的壓力容器和壓力管道也未經專業機構進行設計、安裝和驗收,安全狀況大多處于未知狀態。有的設備的資料丟失嚴重,設備沒有出廠資料和銘牌信息或者設備資料不全,沒有設計資料和安裝竣工資料,這都使得正在運轉的部分冷庫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