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立足,進攻中央空調、發力變頻市場,是多數國內空調廠商必然面臨的兩大抉擇。但不管選擇哪條路,亦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不僅是企業生存之根本,更是中國從空調大國向強國轉變的希望。
智能空調的發明和發展使人類生活更舒適,這是社會進步的象征。但中國科學院院士、低溫工程和制冷專家周遠卻提醒人們,進步需要人類與自然界付出更多的環境和能源代價,這個事實不容忽視。近年來,我國在智能空調領域發展速度很快,年增長率達20%以上,特別是最近五年,這一數字更是超過30%。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第一大智能空調設備生產國和第二大智能空調消費國。2007年,全行業總產值達2950億元人民幣,去年則接近4000億元,相當于當年國民生產總值40萬億元的1%,是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空調需求將繼續增長,總產值會進一步提高。”周遠告訴記者。他認為,近年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長特別是房地產行業逐年火熱,為家用及小型商用空調拓展出極大空間,隨之而來的是能源消耗的迅速增加。空調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能耗大戶,目前,其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15%,這一比例在夏季更加突出。在北京、上海等國內一線城市,空調所用電能甚至超過40%,去年部分地區出現了拉閘限電的情況。
對于未來智能空調的發展趨勢,周遠表示,變頻空調是節能空調的方向性產品,結合目前的國內外形勢,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節能減排。智能空調界經常講,要打造世界最好的產品和最出名的品牌。但究竟什么樣的產品最好,什么樣的品牌最著名,周遠認為有四點可供判斷:首先,要做到節能減排;其次,溫度設置非常適合人體健康;再其次,氣候變化所采取的估值最環保;最后,價格要低廉。“從節能的角度來說,變頻空調是首要選擇。目前,傳統的調溫方式是設定值。比如,設定26攝氏度后,空調頻率不變,到了設定溫度自動停掉;溫度升高后再開啟,相當于是間斷式的。變頻空調不是這樣,空調制冷機一直開著,但如果溫度升高,其工作頻率就加快;如果溫度降低,頻率就下降,這可以說是最節能的一個辦法。”周遠說,“目前,這種方式在世界上已經得到廣泛認可,變頻空調產品在日本市場占有率大概為95%,在歐洲市場大概50%。但是,我國市場大概只有17%,所以還有很大空間去挖掘節能減排潛力。傳統的變頻空調專利掌握在外國人手里,核心技術對中國是封鎖的。”
周遠表示,國內格力等龍頭企業近年來在科技部“攀登計劃”的支撐下,讓業界看到希望。它們著力于變頻空調核心技術的研究,經過多年努力,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比如說,一款國產變頻空調取得了9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項國際發明專利。”周遠自豪地說,“第一,在沒有轉矩傳感器測量的情況下,提出一套自動轉移控制數據模型及實驗方法,這個很不容易。在這種情況下描述整個轉矩的變化,因為頻率一變,轉矩就變,這就解決了壓縮機轉矩測變及數據控制的問題,其頻率變化范圍可以降到更低。日本目前傳統變化控制在14赫茲,但我們做到了1赫茲。”
“第二,產品電源的功率日本做到0.85,現在我們提到0.999,這就是說電流電壓的功率因素可以完全忽略。為了適應以上兩項技術要求,我們獨立自主開創出各種單轉變頻壓縮機,我鑒定過這些產品;我們還與一家美國公司合作,開發DSP控制芯片,可以說這也是重大創新。”他補充道。
周遠強調,這幾項核心技術的取得,已經打破智能空調技術完全依靠進口的局面。此前,很多核心部件和技術完全依賴于國外,比如壓縮機要從意大利進口。經過這些年不懈努力,我國空調企業技術已經通過國家權威機構檢測,并經過行業專家和鑒定小組的認定,所研制的變頻空調在噪音、效能、功率等指標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能效比達到7以上,遠遠高于國家1級標準。
可喜的是,這種影響已不再局限于國內。據周遠介紹,這些研發成果不僅用于國產變頻空調,還應用于日本三洋公司等外資企業產品。目前,這些產品已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8 2010年,累計銷售700多萬套,收入140億元,新增利潤13.6億元,年節省電能39億度。他說,變頻空調研發成功表明,如果實現產業化生產和市場推廣,將是我國從智能空調大國走向智能空調強國、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有力一步。
周遠最后提出三點希望:首先,企業領導層要有眼光,拿出更多財力、物力和時間投入研究工作。其次,科研人員要有拼搏精神,團結協作,要耐得住時間考驗。最后,新型變頻空調機研制成功是我們從空調大國走向強國的起步,在傳統產品技術改造和升級方面,還有不少課題要做;在空調制冷的前沿研究方面,更有不少新原理、新課程和新方法等待著去探索。要使我國真正成為智能空調強國,前沿研究是國際引領者必不可少的課程,希望更多有理想的企業家要團結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