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網]今年空調行業最熱門的話題是能效升級與變頻空調的加速普及。空調壓縮機行業也因此更早一步踏上了能效升級與變頻轉型的道路。隨著空調銷售旺季的到來,壓縮機行業開始步入淡季。此前,壓縮機行業歷經幾輪漲價,讓整機企業感受到了成本的壓力。時至今日,原材料價格回落、行業即將步入淡季,壓縮機降價的呼聲開始顯現。而面對逐漸形成壟斷的壓縮機行業,如果不能改變其壟斷的態勢,空調業依然將缺乏足夠的議價能力。
全面完成高能效轉型
空調提升能效等級有3種主要方式:用直流電機替代交流電機、采用高效換熱器和采用高能效壓縮機。其中,采用高能效壓縮機所消耗的成本最小,因此采用高能效壓縮機成為整機企業提高空調能效最常用的方式。
業內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通行的做法是將能效相對高的壓縮機匹配到能效相對較低的空調產品上,這樣節能性能參數容易達到要求,同時也降低了其他系統配置的要求。因此往往空調的實際COP值要低于該機匹配的壓縮機COP值。”
事實上,壓縮機行業能效升級的步伐,自2008年就開始加速邁進。海立表示2008年上半年,其高能效壓縮機的出貨占比不到10%,而到了2009上半年,這個比例已經接近了50%。
今年6月1日起,定速空調新能效標準實施,空調行業全面能效升級。而壓縮機行業自年初就開始了1級能效產品的生產,同時研發了超1級產品供整機企業匹配試驗。
LG壓縮機相關負責人表示:“2009年6月以后,高能效補貼政策將原來的4、5級能效壓縮機打入‘冷宮’,原1、2級能效壓縮機迅速放量,成為主導產品。”
壓縮機能效從2級提升到1級,成本沒有增加多少,但能效提升后同空調匹配的寬度增加了。匹配1級和2級空調都沒問題。壓縮機企業表示,甚至部分壓縮機企業表示,企業基本上主做1級能效壓縮機,2級壓縮機的產量已經壓縮了。
變頻壓縮機占比增加
壓縮機行業在高能效化的同時,配合空調市場變頻空調的加速普及,變頻壓縮機產量占比也不斷增加。數家壓縮機企業談到未來高效壓縮機發展時,都特別提到了變頻壓縮機。
海立壓縮機表示,空調補貼政策變化后,能效越高的壓縮機份額越大,但擠壓的是低能效機的份額,企業1級及超1級產品產量增加。受技術限制,定速壓縮機的能效再往上升存在困難,同時變頻壓縮機的需求越來越大,在市場總量沒有增長的情況下,定速機的市場份額會變得越來越小。
產業在線的變頻壓縮機年報顯示,2009年變頻旋轉壓縮機的整體產銷規模由2008年的738.6萬臺增至837.4萬臺。為出口空調配套量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同比減少,內銷變頻壓縮機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總體銷量實現同比增長13.37%,變頻壓縮機的銷售占有率從2008年的10.12%增長到11.46%。2010年1月變頻旋轉壓縮機的銷量首次突破百萬臺,達到近105萬臺,同比增長超過150%。今年第一季度變頻壓縮機占比累計提升至14.1%,快速增長。
主流的11家壓縮機企業中,有9家已經實現了變頻壓縮機的批量供貨。美芝目前年產能500萬臺左右,正在進行順德的變頻壓縮機技改擴能項目,計劃于2011年3月全面建成達產,將實現新增600萬臺的空調壓縮機產能,其中變頻生產線再擴充3條,產能有望翻番。
海立變頻壓縮機年產能約200萬臺,預計2010年底生產線改造后使變頻壓縮機的產能達到240萬臺。
華潤三洋計劃在未來5年內把變頻產品年產能從目前的200萬臺調整到300萬~350萬臺。
瑞智目前變頻年產能為100萬臺,計劃3年內使變頻壓縮機產能擴充到300萬臺以上。
凌達變頻壓縮機的年產能為300萬臺,合肥工廠2010年10月建成以后,變頻壓縮機生產線會增加1條,產能有望再增加150萬臺。
今年6月1日起,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補貼政策調整,補貼額度大幅下調,這也讓整機企業開始將重心轉向變頻空調。目前包括格力、美的在內的龍頭空調企業都認為未來變頻空調將成為主流產品。壓縮機行業緊隨下游整機企業的需求而生產,這也必然帶來壓縮機行業加速變頻化轉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壓縮機企業人士認為,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是高能效取代低能效,變頻取代定速。定速機很可能在兩三年內退出市場,他所在的企業現在對高能效定速機的投入預算有限,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變頻壓縮機的研發上。
內資企業尚待破局
今年上半年,壓縮機數輪漲價,而面對壓縮機漲價帶來的成本壓力,雖然有一些龍頭整機企業表示,其規模采購能夠有效降低成本,但是在幾乎已經被外資與合資企業壟斷技術和市場的壓縮機行業面前,更多的整機企業只能選擇接受漲價。
目前主流的11家壓縮機企業中,內資企業只有凌達與安慶,其他企業均為外資、合資。
一位整機企業的總裁告訴記者,壟斷的形成對國內整機企業來說,必然會影響議價能力,而國內的壓縮機企業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市場份額已經越來越萎縮。
為了掌控更多上游話語權,格力、美的努力向上游滲透。格力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凌達擴產加上格力大金合作的變頻壓縮機項目完全達產后,不僅能完全滿足格力的壓縮機需求,還能供貨給其他整機品牌。
而整機企業的這些努力,也帶來了其他影響。一些小規模的壓縮機企業擔心整機企業擁有配套能力后,其轉向變頻會面臨風險。
一些國內空調企業的規模還沒有達到可以自己配套的水平,他更希望實現專業化分工,同時,也不希望去跟已經向上游滲透的競爭對手購買壓縮機。
如此一來的結果就是,國內整機企業要么購買外資或者合資壓縮機廠的產品,要么購買發展起來的內資壓縮機企業的產品。因此,他非常希望,國家相關政策能夠向內資壓縮機企業傾斜,從產業鏈上游入手,破解外資企業在壓縮機行業形成的壟斷格局,推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