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大型冰箱生產廠家的壓縮機都需通過外購,大部分都從國外廠家購得,國內壓縮機難以走出國門,除資金原因外,缺乏技術,是國內難以形成自己的強勢品牌的原因。
國外工藝活塞壓縮機的可靠性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機組連續運轉時間已經達到了國產機器的數倍,有的機型甚至達到了數十倍。
當國內生產廠還在為自己的易損件壽命超過半年而沾沾自喜。設計水平的落后還體現在機組的震動上。國外壓縮機的轉速和平衡性明顯比國產機高了一個檔次。國外的中型石化壓縮機大多采用撬裝結構,并且出廠前都已經過了嚴格的測試,這樣大大減少了用戶按裝調試的工作量,降低了對基礎的要求,減小了由于安裝不當造成壓縮機故障的可能性。
企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設計手段落后
目前國外的壓縮機設計早已進入了機理設計階段,CAE分析、CFD分析、優化設計、壽命分析、可靠性分析、虛擬樣機等等先進的設計手段和設計軟件得到了充分地運用,熱力計算時的系數選取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工況和不同的介質進行合理選取,每個生產商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發出自己的設計軟件包,使整個壓縮機的設計過程越來越符合實際。與此相比,國內的許多企業,目前還在用著十幾年前的DOS程序,系數的選取幾乎一成不變,設計過程中人為因素影響較大,這樣的設計水平,如何與國外競爭?
科技投入的差距更是越拉越大,大多數國外公司都明確規定,每銷售一臺機器,不管利潤高低,都按一定比例提取開發經費,投入到產品開發中,使自己的產品不斷完善,并不斷推出新產品。國內廠家則遠遠不足。
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嚴重脫節
這是中國各個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中國目前科研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目前,中國的高校以及科研機構的理論研究水平并不比國外差多少,但是他們的科研成果真正運用到生產中的有多少?我們上過大學的都知道,大學學的課程有多少是對以后的工作有用的?還美其名曰教的是方法。
這些年來,國內外在新材料、新工藝上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國內壓縮機行業都用了哪些?幾乎沒有。
總體綜合實力差
壓縮機的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不同專業的人才通力合作,從各個方面,包括材料、工藝、熱處理各個環節共同提高,才能提高壓縮機的整體水平,而這也是我們所欠缺的。記得前幾年某廠的一臺壓縮機,設計時擔心曲軸強度不夠,特意加大了曲軸直徑,可正是加大直徑的機器連續出現了斷曲軸的現象,后來分析才明白僅僅加大了直徑,而熱處理工藝沒有變化,使得曲軸的組織發生了變化,性能反而降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