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系統作為暖通空調大系統的最后環節,在行業中長期處于“弱勢”。不過,伴隨著吳元煒等業界權威反復強調“末端系統絕對不容忽視”,其優劣將直接影響整個系統總體效能的道理已漸漸為行業所重視。
20世紀70年代,德國科學家發明了毛細管平面輻射式空調末端系統(以下簡稱“毛細管末端系統”),被視為一次“末端革命”。時隔三四十年,這種符合仿生學原理的新型空調末端系統在暖通空調市場上漸露頭角,但前景卻受到爭議。
與其他同類產品相比,這種系統的毛細管內充滿了具有高效傳熱功能的介質——水。鄭州中南科萊總經理郭其峰說,與常規對流式空調系統相比,由于水的傳熱速度比空氣快近千倍,實際工程中,在冬季毛細管輻射供熱工況下,供水水溫只需30℃~35℃,即能滿足室溫20℃±2℃的要求;在夏季毛細管輻射供冷工況下,輔以置換新風的除濕系統,供水水溫只需18℃,即能使室溫達到26℃±2℃。
更符合人體熱舒適特征
據介紹,在舒適的條件下,人體產生的全部熱量以一定的比例散發。其中,對流散熱約占30%,輻射散熱約占45%,蒸發散熱約占25%。因此,輻射換熱對人體舒適感很重要。
由于毛細管末端系統換熱面積大、傳熱速度快,因此其傳熱效率更高,向房間輻射冷量和熱量更加柔和;溫度場分布均勻,垂直方向空氣溫差梯度變小,充分彌補了傳統空調以對流散熱為主的不利因素。采用這種系統,人們在室內既沒有吹風感,也不會遭受空氣流動帶來的噪音;人體熱舒適性能夠得到保障,體現出這種供冷(熱)方式人性化的一面。
“實踐證明,毛細管末端系統所創造出更加健康的室內空氣環境,可提高室內人員的工作效率。”北京開貝萊節能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毅表示,“還能避免使用常規空調系統引發的各種空調病癥。”
對建筑本體影響甚微
與其他末端系統相比,毛細管末端系統另一大特色是對建筑的要求極低——不但節省大量室內空間,且幾乎不增加建筑物荷載。
據介紹,毛細管末端系統進行施工時,灰泥包裹毛細管席的厚度通常為15~20mm,其中毛細管席厚度約5mm,充滿水重量為600~900g/㎡。一座20層高、使用傳統中央空調的大廈,如果改用毛細管末端系統,能夠節省2層的空間,間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毛細管末端系統不僅適用于新建筑,對于老舊建筑的節能改造也有傳統空調不可替代的意義。毛細管席可以靈活地敷設在天花板、地面或墻壁上,不受吊頂樣式及高度限制,安裝方便快捷,尤其在空調改造項目中能夠得到廣泛的應用。
業內人士表示,若其能與高效率、低能耗、環保型的地源熱泵等結合,“將構成更加完美的空調系統”。
前提條件更苛刻
毛細管末端系統優勢突出,但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必須進行充足的前期工作。張毅說,最關鍵的是對建筑外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系統進行優化。主要手段是對建筑進行全年逐時負荷計算,根據結果設計、調整、優化外圍護結構形式和保溫隔熱措施。
“做好建筑外圍護結構是重中之重,包括建筑外墻、屋面、外窗及外門等。”他說,“做好整座建筑物保溫工程,宜采用外墻外保溫,技術成熟、效果較好;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取保溫、密封性能好的雙層中空Low-e鍍膜玻璃幕墻,最大限度地降低冬季冷風滲透和通過玻璃幕墻散熱;安裝外遮陽裝置或采用最先進的‘雙層皮’玻璃幕墻圍護結構,以有效地降低夏季空調系統負荷。”
專家表示,從舒適性、安裝和使用等角度考慮,推薦將毛細管末端系統安裝在頂板上,形成輻射吊頂,并將空調水路、新風、弱電、強電、消防等設備管道藏于吊頂內,配合制作各種樣式的頂板系統。
造價較高有待推廣
作為一項新興技術,毛細管末端系統近年來市場推廣并不順利,主要受制于造價過高這一障礙。目前,選取這一系統的項目大多為衛生條件和舒適度要求較高的醫療建筑、機關辦公樓、學校、高級酒店、高級住宅等建筑。同時,由于該系統對水質要求極為嚴格,水處理設備的投入無形中提高了造價。
“我現在所做的大多是高檔別墅項目。”張毅坦陳。此外,毛細管末端系統“容易造成結露”等技術問題在行業內始終存疑。不過,部分廠商明確表示已經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自從采用毛細管末端系統的清華大學節能示范樓——這一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建筑落成后,國內多個政府和辦公項目以及高檔樓盤對毛細管末端系統都產生了興趣并先后選用,使用效果普遍較好。
據了解,德國、英國和巴西等國家目前已廣泛推廣毛細管末端系統。有人預計,這項系統未來幾年內有望在我國得到大范圍推廣,并將逐漸取代部分傳統技術,成為建筑采暖和制冷行業中又一支主流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