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漢港]近年來,我國壓縮機市場呈現出較快的增長勢頭,各壓縮機生產廠為了參與市場競爭,致力于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事實上,壓縮機企業紛紛在高能效產品上擴能之舉的背后是變頻、節能產品的高增長趨勢,節能家電產品的旺銷拉動了上游高效節能壓縮機銷量的提升。
高能效壓縮機擴產
高增長促使高能效壓縮機市場產能全面擴容。
一般來說,空調銷售旺季的到來正是壓縮機行業淡季的開始。而與往年不同的是,2011冷年的旋轉壓縮機卻呈現出高調開盤的態勢。記者了解到,壓縮機企業對行業發展持樂觀態度,主要是因為下游空調旺銷,致使庫存偏低。
產業在線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1~11月國內變頻空調壓縮機銷量達1014萬臺,同比增長超過200%,新能效標準下的1、2級定速空調壓縮機銷量增長幅度超過250%。產業在線分析師索曉芳告訴記者,高增長趨勢以及企業對生產線的擴建投入促使高能效壓縮機市場產能全面擴容。
今年年初,華意壓縮發布公告稱,擬定向增發募集資金11億元,資金將主要用于投資建設年產500萬臺超高效和變頻壓縮機生產線、年產600萬臺高效和商用壓縮機等項目。
2010年海立股份也公布了非公開增發方案,擬募集資金逾5億元,主要用于小型無氟變頻壓縮機改造擴能項目和南昌海立電器有限公司實施L系列超高效壓縮機擴能項目。
此外,廣東美芝也自2010年下半年起新上馬了4條空調壓縮機生產線,其中3條為變頻壓縮機生產線,1條為定速空調用旋轉壓縮機生產線。廣東美芝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總裁向衛民自信地說:“2011年美芝冰箱壓縮機銷售有望實現650萬臺。3年內,美芝空調壓縮機的累計產量會超過2億臺。”
華意壓縮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變頻壓縮機是變頻冰箱的核心部件,變頻冰箱的快速增長將帶動變頻壓縮機在未來幾年內呈現爆發式增長。因此,此次擴產項目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
爭奪更大主動權
空調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掌握上游,就掌握了主動權。
2010年變頻壓縮機的快速發展,得益于變頻空調市場的高速增長和普及。作為產業鏈的上游,如何與下游整機企業密切配合,實現產業的整體轉型非常重要。為了掌控更多的話語權,整機企業紛紛努力向上游滲透。
美的以美芝為依托,在產業鏈上游控制核心技術。格力則通過凌達擴產加上與大金合作的方式布局產業鏈。長虹通過華意壓縮在空調壓縮機、冰箱壓縮機領域進行整體布局。
市場的高速擴張需要以產能支持為前提,目前美的空調原有的生產基地已先后達到產能瓶頸,隨著邯鄲變頻空調和高能效產品的生產基地的建成,2011年,美的家用空調將實現總產能3300萬套,成為全球最具規模的空調產品供應商之一。
據了解,凌達變頻壓縮機的年產能為300萬臺,而對于年銷量有上千萬套的格力而言,壓縮機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依賴外購,而外購壓縮機對公司原材料的及時供應及成本控制均有一定影響。
格力電器董事長朱江洪曾表示,公司加大在空調壓縮機和商用空調領域的投入,以進一步鞏固行業領導者地位。當2010年10月凌達合肥工廠擴產后,變頻壓縮機生產線增加1條,產能有望再增加150萬臺,可以在壓縮機配套類型與數量上進一步完善配套能力,降低生產成本。
有趣的是,四川長虹除了以3億元人民幣現金認購華意壓縮此次非公開發行的股票,還投資近4億元,支持美菱增強豪華冰箱、環保節能型冰箱等高端產品的生產能力。長虹連續出資數億元參與增發,利用華意壓縮和美菱這兩個品牌,長虹通過資本運作不斷加大冰箱產業上下游的布局。
長虹集團企劃部部長、新聞發言人劉海中告訴記者:“積極布局國內白電上游產業鏈,能使長虹白電掌握產業競爭的主動權。”
記者點評
核心技術待突破
變頻空調的核心技術主要集中在壓縮機上,擁有技術創新能力是壓縮機企業發展的關鍵。隨著變頻空調技術的不斷推新,對壓縮機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日立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魏德清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目前全球80%的空調是由中國空調廠商制造的,但在高效變頻化和新冷媒化的技術發展趨勢下,中國制冷空調行業在一些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上還存在一些差距,比如變頻空調所必需的驅動控制核心算法、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冷媒研究和應用等,此外產品同質化現象還比較突出。
2010年變頻空調的加速普及,帶動了壓縮機企業對變頻壓縮機產品研發的熱情,美芝、三菱、三洋、海立等壓縮機生產企業紛紛加大投入力度。
美芝雙轉子直流變頻壓縮機項目的成功產業化打破了國外對直流變頻壓縮機的技術壟斷,為空調廠家大力推廣直流變頻空調創造了條件。此外,美芝GMCC渦旋壓縮機下線標志著美芝在壓縮機開發創新上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向衛民計劃到2015年底,美芝將實現旋轉壓縮機年產銷量5500萬臺,冰箱壓縮機年產銷量超過2500萬臺,渦旋壓縮機年產銷量超過120萬臺。
加西貝拉自主開發直流變頻冰箱壓縮機,并以“高效化、變頻化、小型化、模塊化”為壓縮機的發展方向,不斷突破技術瓶頸。
從市場份額的角度,國內品牌在變頻空調市場已經取得了絕對性優勢,且整機產能仍在不斷擴充。但國內大部分生產企業在變頻核心技術,尤其是壓縮機與主芯片方面,仍依賴外資供應商。在與對手的比拼中除規模成本和銷售渠道外,缺乏核心競爭優勢使得行業本已偏低的贏利水平將面臨更多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