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近年來泉州冷庫容量增長迅速,去年已達21萬噸,在福建省內僅次于福州。昨日,國家發改委編制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出臺,泉州冷凍冷藏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泉州市業內人士表示,合理布局冷庫資源,提高深加工水平將成為泉州冷鏈物流未來的新盈利點。
資金回收障礙待破解
最近,泉州有近20家千噸以下的小型冷庫,這些小型冷庫大多靠近海邊,便于漁船靠岸直接把海產品送進冷庫。泉州冷凍行業協會秘書長張時正說,雖然交通便利,但這些小型冷庫布局并不合理,同時還存在安全隱患。“隨著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泉州冷庫的容量整體上還有增加的空間,但是布局、選址需調整。”
建設資金回收周期長,是現在泉州冷庫容量增長的一大障礙。據張時正估算,現在冷庫的趨勢是規?;洜I,投入大,大冷庫的成本回收周期就要10多年。對那些貸款投建的冷庫來說,價格戰又增加了他們的還貸壓力,而由于資金緊張,冷庫的設備、管理沒辦法跟進,也就更談不上節能,企業發展顯得困難重重。
深加工將成新盈利點
《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提出:“鼓勵大型肉類和水產品企業開展低溫初加工設施建設,推廣肉類和水產品冷藏運輸和運輸全程監控技術,推動零售環節超市、大賣場冷柜銷售方式,形成‘無縫化’連接的肉類冷鏈物流體系。”對此,張時正表示,冷庫發展食品深加工業務是冷凍行業發展的趨勢,這提高了冷庫的利用率,也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增大冷凍企業的盈利空間。
制冷快報記者調查了解到,泉州水產品深加工的企業不多,規模較小,布局也很散,主要還是以粗加工為主,出口的品種與結構比較單一,許多小型水產品加工廠還習慣于出售海產原料供異地加工或簡單清洗后冷凍儲存等粗加工,附加值較低,泉州水產品加工的潛力還很大。
空調制冷大市場專家建議,政府可以嘗試統一規劃區域,投建標準的加工車間和冷庫,引導小型水產品加工廠在此集中,形成水產品加工市場、加工中心??茖W合理的布局,不僅便于企業間全方位的技術交流,而且可以促進行業資源的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