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業正在緩慢的發展之中,此時冷鏈產業并沒有完全換照標準實行,有多種原因,參照以下分析。行業專家表示,標準必須盡快完善,而且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應結合國內現狀既要考慮現在也要著眼未來,不能過高大部分企業都無法達到,同時也不能因為部分企業無法達到而降低。
冷鏈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在發展之初必定會經歷一段摸索、徘徊的時期。近來,隨著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冷鏈物流分技術委員會(下稱“冷標委”)和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委員會籌備委員會(冷鏈委)的成立,行業內再次掀起了冷鏈及其標準規范的討論熱潮。
據悉,冷標委將成為國內所有冷鏈相關標準的歸口單位,仍在籌備當中的冷鏈委也有望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冷鏈行業協會。行業人士認為,兩個委員會的成立將一定程度上改善冷鏈行業不規范發展的現狀,引導冷鏈企業走向健康發展。但是,若在短時間迅速提升冷鏈物流水平并不現實,我國冷鏈體系建設需要一個想當成的過程,承接政府、促進行業、服務企業仍是行業協會需要長期開展的工作。
規范冷鏈物流一直是行業內長期存在的呼聲,但是從哪些方面開始著手、有無既能規范行業又能保全大部分企業的兩全之策?這些疑問甚至蓋過了呼聲。
目前我國冷鏈行業的區域及企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經營模式粗細不均,企業間運作標準不一甚至相去甚遠。部分冷鏈企業在運輸過程中并未使用冷藏車或對溫度控制不精確,甚至棉被加冰塊的原始運輸方法也大量存在。導致這一現場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標準不完善、相關部門對現有標準的監管力度不夠;另一個是成本問題,這種運輸方式與采用冷藏車全程打冷的規范運作相比,成本可降低30%~50%,甚至更多。例如,冷藏車從新疆到北京運送15噸葡萄的費用在3-4萬,而經過預冷后用棉被運輸只需要1.5萬元左右。
前不久,在冷標委組織召開的《2010年中國冷鏈發展報告》洽談會上,參會代表反映的意見也印證了上述原因。“現在冷鏈不是沒有標準,而是現有標準不去執行。舉個例子,比如按照標準建造的冷庫一立方米租金可能要1元,而違規用地私建的冷庫租金僅有幾毛錢,大部分企業租賃冷庫時肯定低價優先。那按標準建造的冷庫運營怎么辦?有何優勢?國家和相關部門并沒有出臺一系列鼓勵和懲罰措施,進行強勢監管,結果間接鼓勵甚至縱容了這種現象的發展。一個行業的品質要提升,必須嚴格標準。”物美商業集團供應鏈總監馮劭桐指出。
就此問題,專家也提出這樣的擔憂,一旦將行業標準提升,嚴格按照標準執行,會導致冷鏈企業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此番擔心不無道理,標準的出臺意味著企業要改良基礎設備、優化經營模式,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冷鏈行業仍以中小企業為主,有資金、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匱乏,企業周轉資金有限,而且中小民營物流企業融資困難重重。對短期內的成本提升企業可能難堪重負,甚至出現倒閉風險。
但是客觀來講,冷鏈標準的制修定卻又迫在眉睫,而其從行業長遠發展出發,標準起點絕對不能過低。根據資料顯示,中國由于冷鏈的問題造成每年約有l200萬噸水果和1.3億噸蔬菜的浪費,總值在100億美元左右。從食品的安全和健康角度考慮,隨著冷凍加工品種類的增加,易腐食品的儲運分銷必過程的溫度控制須得到充分重視。疫苗等醫藥產品的運輸和儲藏溫度更是及其敏感,直接關系著病人的生命安危,容不得半點馬虎。
相關部門出臺的標準必須得到企業支持,進行嚴格監管,否則形同虛設。對于標準引發的成本問題需要多方面尋找平衡之策,國家政策應是調節的關鍵。一方面,國家應該鼓勵冷鏈企業的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和改造,并給予一定資金、稅收方面的支持。對不按標準經營,破壞行業風氣的企業要予以適當懲罰甚至取締,從根本上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要支持企業之間的重組整合,大型企業之間可以強強聯合,冷鏈產業需要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動。優勢企業也可以對發展滯后的企業進行兼并。總之,最終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實現資源的優化,改善行業風氣,使冷鏈產業向集約化、正規化、合理化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