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格蘭仕空調在重慶工商的一次市場抽查中,被查出“空調能效不合格”,再度暴露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種種隱患和問題。
《中國企業新聞網》注意到,格蘭仕空調主動向媒體發布消息稱,2011冷年中國市場實現空調銷量240萬套。格蘭仕家用空調制造公司總經理歐陽波還透露,格蘭仕空調有足夠的產能支撐企業在未來1-2年內完成1200萬套,相當于300億元的規模。
按照歐陽波的說法,這意味著格蘭仕空調每年的市場銷售必須要保持在200%以上。而在當前國內空調業的平均增長速度僅為30%左右。格蘭仕的這種增長速度到底是來自于格力、美的、海爾等競爭對手的“主動退讓”,還是格蘭仕再度拋出一個“數字游戲”?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早在2005年時,格蘭仕便宣稱要打造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制造基地,年產能達到1500萬臺。這一計劃甫一公布,便遭遇國內眾多空調企業的疑問。當時,格蘭仕空調的內銷量不足100萬套,面對這么龐大的產能基地,格蘭仕人到底如何來實現產能的飽和運轉?
當時,格蘭仕執行總裁梁昭賢表示,格蘭仕沒有內銷庫存,海外市場的需求也沒有撐飽。我們解決了規模與產能的瓶頸,首期量產達到650萬套,二期量產達到1500萬臺,將獲得世界級企業規模的話語權。不過,參照格蘭仕空調發布的2011冷年240萬套的銷售規模,格蘭仕空調生產基地首期產能一直處于“無法飽和”的狀態下運行,其生產效率如何保證?頗受質疑。
當前,格力、美的兩大空調企業的年銷售規模雙雙突破2000萬套。至今,格蘭仕空調宣布是否完成二期量產1500萬套空調生產基地的建設完工。不過,這在當時,格蘭仕向國內空調業放出的這一顆“全球最大空調生產基地”的煙霧彈,卻是給其品牌影響力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和推動,也掀起了不小的振動。
其實,自進入空調行業以來,除了前期繼續沿襲格蘭仕微波爐“價格屠夫”的理論外,格蘭仕空調還實現了事件營銷炒作包裝的再度創新。在市場終端大打高價贈品牌,購買價格不足1000元格蘭仕空調就能獲得價值2000多元的鉆石名表。同時,格蘭仕空調送價值8000多元的云貴旅游套票,事后證明這一套票的購買價格不過200-300元。
在行業輿論上,格蘭仕并不愿意面對無法與一二線品牌直接較量的事實,反而通過事件炒作、概念營銷,大打新聞口水戰,謀求品牌的“借位、上位”。近年來,在國內空調市場銷售規模獲得了一定增長基礎上,格蘭仕再度開打“超大目標概念戰”,意在通過此形成新一輪的輿論炒作。
不同的是,行業越來越成熟,媒體也開始對格蘭仕拋出的這些概念和口水產生了“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