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的金融危機終于扯下了貿易保護主義的遮羞布,各國開始頻頻揮舞起“反傾銷”大棒。9月11日,美國正式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實施為期3年的懲罰性關稅,此舉掀起了世界范圍內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大潮,最近一起發生在24日,歐盟決定自即日起對產自中國的無縫鋼管和鋁箔征收為期5年的正式反傾銷稅,稅率分別達到39.2%和30%。2009年迄今,已有55個國家通過了將傷及中國出口商品的保護性措施,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案例高達79起,共涉及100億美元,案例總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20%。“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最大的受害者。”中國商務部國際司司長俞建華表示。本期論商臺將關注貿易保護主義這一話題。
各國制冷行業烽火不斷
7月25日,土耳其外貿署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空調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8月19日,印度商工部反傾銷局應國內的SRF公司要求,正式發起了對原產于中國和日本的R134a制冷劑的反傾銷調查,據悉,SRF是印度唯一一家生產R134a制冷劑的公司。
9月9日,阿根廷宣布對原產于中國的空調和氟氯甲烷開展反傾銷調查。
近日,德國兩大太陽能行業巨頭Solar-World和Conergy聯手向德國政府和歐盟上書,意圖對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
如何應對貿易壁壘
本次反傾銷浪潮中,國內光伏行業反應迅速:在歐盟宣布對太陽能反傾銷不久,9月20日,由江蘇省無錫尚德董事會主席兼CEO施正榮率領的中國光伏企業代表團緊急赴歐洲,與歐盟相關企業就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一事展開溝通。而在此之前,多家光伏企業已在北京聚議對策,并在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的牽頭下成立了專門工作小組,尚德、英利、天合、LDK以及阿斯特等光伏業界主要企業均參與了該小組的工作。
面對貿易壁壘,我國相關企業勢必要增強防范意識,做到未雨綢繆。平時應與相關行業協會保持順暢溝通,主動了解和掌握我國及國際反傾銷等方面的基本法律知識和相關規則,以及一些反傾銷典型案例,從中積累經驗,掌握技巧,以便于在發生貿易爭端時能快速作出應對和反擊,提高勝訴幾率。同時論商臺有網友認為,積極擴展內貿市場也是不錯的應對措施,如此一來加大國內營銷傳播力度則勢在必行。
貿易保護的影響
盡管相關中國企業表示將全力應訴,卻掩蓋不了部分產業過于依賴海外市場的尷尬事實。以光伏產業為例,去年我國共生產晶體硅電池200萬千瓦,但國內市場消耗量卻僅占1%,其余99%全部用于出口。德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一旦成功對中國相關產品實施反傾銷,對中國太陽能產業的影響不言而喻。隨著金融危機后遺癥的日益顯現,無可避免的將有更多國家投向貿易保護主義陣營,制冷行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都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其影響究竟幾何,論商臺未來將會持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