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空調維修行業一路高歌猛進,在我國經濟政策刺激、家電維修行業環境全面好轉、消費需求爆發性增長的作用下,國內家電市場規模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但與市場的興旺不相稱的是,家電售后服務卻一直為消費者所詬病,對此,特在3.15之際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發現各種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屢見不鮮。
有消費者向記者表示,目前空調維修維修收費項目制定的很復雜,上門費、檢測費、維修費、配件費等等種類繁多,但卻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價格更不透明。
據了解,近年來家電價格戰愈演愈烈,而空調維修服務幾無利潤可言,目前有超過九成的家電企業將售后維修服務外包給市場上的維修公司,以降低運營成本。以彩電售后維修為例,目前市面上銷售的近30個主流品牌中,無論內資外資,有能力構建覆蓋全國售后維修體系的少之又少,即便是少數有實力的大品牌,在北京也不過只有2到3個真正的自營售后點。如今,家電企業不提前公示零配件價格逐漸成為“潛規則”,同時也是給維修點留出利潤空間。
其實早在2006年國家發改委就已出臺了《家用電器維修服務明碼標價規定》,其中規定空調維修服務明碼標價的內容應當包括:服務項目(包括檢查費、修理費、需要上門維修服務收取的上門服務費等)、收費標準;修理輔料、零配件的品名、產地(國產標省名,進口標國名)、規格、計價單位、零售價格等。不得在標價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標明的費用。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應者寥寥。
同時讓消費者擔心的還有一點,就是目前對于空調維修的維修質量尚無統一的監管部門,也缺乏第三方鑒定機構。質監局僅對新機進行質量鑒定,而不對維修過的產品提供鑒定,維修質量監管幾乎空白。這意味著消費者只能任憑部分維修人員“玩貓膩”而無招架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