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國因人口眾多、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成為最易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氣候變化對我國的農業生產、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公共健康保障都將帶來重大威脅。從統計數據看,我國可以稱得上是“超級制造大國”。然而,我國絕大數企業卻是“大而不強”,對能源的消耗浪費、超量污染排放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眾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產業以及大量高耗能、高排放的“兩高”企業,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高成本經營時代。 在以“進入低碳時代的企業創新”為主題的第二屆企業節能減排論壇上,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我國經濟水平仍相對較低,在目前的發展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長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能源需求還將繼續增長,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巨大壓力和特殊困難。因此,相對與世界環境而言,中國對低碳經濟革命有更為迫切的要求。因此,走低碳經濟的道路已然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眾所周知,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與會代表表示,近年來,國家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基礎,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創新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清潔煤技術和核能技術,大力推進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的應用。但是,促進節能減排是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國應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力爭圍繞節能減排展開的技術創新能成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對此,會議提出了五點建議:一、加快制定和完善企業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和法規保障體系,成熟的時候要制定《低碳經濟促進法》。通過法律、政策引導、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社會投資機制和運行機制。 二、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推進已列入規劃的大型節能環保工程項目。 三、建立一個考核、統計、監督的體系,進一步強化監管,形成部門協調合力機制;進一步建立完善科學統一的減排統計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進一步完善節能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制度,加大執法力度。 四、進一步推進優化結構、環保重點工程減排。各地區要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加大重污染行業落后生產能力的淘汰力度,將關停淘汰工作落實到位。要著力推進鋼鐵企業脫硫工程建設。 五、充分發揮綜合性協會、行業協會及社會中介組織在致力于推進我國企業節能環保,開展人才培訓、引進技術、樹立典型、表彰先進和總結、宣傳、推廣成功經驗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