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減少碳排量,其減排指標可在國際市場出售,進而有可能獲得一筆資金補償。
今年7月,陜西兩個裝機容量合計近7萬千瓦的水電項目目引進了清潔發展機制,在浦發銀行的幫助下,所減少的碳排放指標被國外一家企業購買,獲得160萬歐元收入,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約30%,這是國內銀行業首次試水碳交易。
不過,國內通過市場化途徑實現減排還處于萌芽狀態。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宗興9月17日出席在廣東東莞舉行的“低碳經濟與城市未來”的世博論壇時表示,中國將探索建立低碳經濟區和建設低碳城市。他說,低碳化還可以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體系的各個環節,有著相當長的產業鏈,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經濟力量,影響世界的發展格局。
世博或成“自愿減排”契機
將于明年5月正式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將成為低碳經濟的最大試驗田。
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杜丹德說,預計2010年世博會的場館建設及拆除、參觀者出行、參展商及演藝活動將造成一定的碳排放。據有關研究估計,世博期間各種碳排放中10%左右為場館建設,參展者及演藝活動碳排放不到1%,而80%以上為參觀者出行碳排放,參觀者從居住地到世博會地點的出行帶來最大量的碳排放。
他舉例說,在交通能源消耗方面,小汽車平均每人每公里排碳510g,飛機每人每公里排碳180g,而公交車、長途大巴、火車每人每公里排碳則為62g,自行車和步行則是零排放。
如何解決、減少、甚至消除這些排放?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國內參展顧問黃耀誠表示,世博園區內將實現零碳排放,廣泛使用電瓶車,在園區內大規模開發太陽能,廣泛使用被稱為21世紀光源的半導體照明,全方位利用自然光照明,通過直射原理,把陽光采集下來,減少電能的消耗。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郭宇峰說,目前,“綠色世博”自愿減排交易機制和交易平臺構建已正式啟動,通過這一平臺,參加世博會的各國參觀者可以購買自己行程中的碳排放,實現自愿減排。他表示,希望通過世博會這一契機,使自愿減排的理念深入人心,進一步推動中國自愿減排市場的發展。
事實上,這一模式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擁有先例,天平汽車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27萬余元成功購買奧運期間北京綠色出行活動產生的8026噸碳減排指標,用于抵消該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來至2008年底全公司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
碳交易市場達千億美元
“去年全球有800億到1000億的碳量排放進行了交易。我們一次次發現,需要有激勵機制推動廢物的排放,若有相應好激勵機制,引導商業機構減少生產中廢物排放,可提高效益,這會吸引商業機構。”杜丹德說。
從事國家能源研究的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成鍵表示,企業為了達到限定的量化減排指標可能通過兩條途徑實現,一是自身減少碳排放量,二是購買減排指標,這就孕育了碳交易市場。成鍵還擔任上海世博局論壇事務部高級主管,是世博論壇的組織者之一。
據專家預測,碳交易市場前景廣闊,近年來的每年交易金額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長,2008年的市場價值是600億歐元,2012年有望達到1500億美元。
據了解,1997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簽訂了第一個有法律約束性的國際條約《京都議定書》,創建了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簡稱CDM)。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的發達國家締約方規定了在2012年前的量化減排指標。根據CDM,發達國家為達到《京都議定書》限定的量化減排指標,可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購買核證減排量(CER),發展中國家則可實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特定項目,向發達國家出售CER,提高項目的盈利性和還款保障性。
“換句話說,如果中國企業實現了減排指標,將能把這一指標通過一定途徑,出售給發達國家的企業。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不僅實現了減排還能獲得資金,無疑是額外收入。”成鍵說。目前,國際上已經形成龐大碳市場,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即CDM項目、碳現貨和碳期貨。
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宗興也指出,以低碳化能源發展為代表的低碳經濟產業,不僅可以為傳統產業的振興提供支撐,其自身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找到發展機遇,特別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低碳技術進步將填補經濟增長所需技術進步的供需缺口。
中國占全球碳交易八成
“中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國際碳排放資源提供國。”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呂學都說,他也是國際CDM執行理事會候補委員。截至今年7月6日,中國在聯合國已注冊的項目年平均減排量總和達1.8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已獲簽發減排量1.4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中國已注冊項目數及簽發的減排量均為全球第一。
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兼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提供數據也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國之一,每個人平均4.1噸排放,二氧化碳排放總量39.2億萬噸。中國稱為高碳經濟的典型代表,中國十大發電集團排放量超過5.9億噸,排名前3名的集團比英國排放量還要多。自2000年來,每年房屋竣工面積20億平米,消耗7億噸煤,占世界總消耗煤的三分之一。
作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資源國,2008年中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產生的核證減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總成交量的84%。據專家估計,中國未來很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最大的環保節能市場、最大的低碳商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國。
目前一些大型企業已經開展CDM交易,部分公司甚至專門設立CDM項目辦公室。深圳能源是率先開展CDM交易的企業之一,公司董事長高自民直言,深圳能源要向低碳供應商轉型,這并非公益事業,而是企業未來競爭力的一部分。
此外,一些低碳企業也因此受益頗豐。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農克強就表示,其環保能源收益年平均增長10.5%,2010年環保訂單達到40億歐元。世博會全球合作伙伴之一遠大空調,向園區供應非電、低碳的中央空調和通風、空氣凈化設備,都會在世博的場館建設中被優先采用,遠大產品的銷售額將可能達到16億元。
碳金融應運而生
對于減排企業而言,碳交易看起來就是天上掉餡餅,但要成功實現碳交易并獲得這一資金,其過程十分復雜。
“交易步驟繁瑣、報告撰寫要求專業,部分大型企業專門設立了CDM項目辦公室,但中小型企業則對此難以摸清門道。”成鍵說。
據介紹,在CDM項目開發過程中,企業需要先得到國家發改委批準,然后到聯合國進行CDM執行理事會注冊,獲得碳減排指標轉讓資格,并由聯合國認證的專業機構做測算。待項目建成后的第一年,經聯合國核實后,簽發當年的碳減排指標,以后每年聯合國都要進行一次碳減排量的核實。
企業在聯合國成功注冊CDM項目并非易事。聯合國對CDM項目審核的周期較長,部分企業的項目與認證標準有差距,加上國內為CDM項目提供咨詢的機構尚不成熟,影響了企業申報成功的幾率,也會延長申報周期。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6月22日,中國政府已經批準2091個CDM項目。截至2009年7月6日,中國有581個項目在聯合國獲得注冊;其中獲得簽發也就是企業真正有收益的不足120家。受簽發難等因素影響,碳交易風險較高,其收益率也只有10%左右。
浦發銀行公司及投資銀行總部高級主管鄭大衛表示,我國的CDM項目業主往往直接與國際碳基金、國際投資銀行等境外買方進行碳交易談判。境外買方憑借其在國際碳金融市場的地位和專業能力,掌握了碳資產的定價優勢,主導了CER交易;而我國CDM項目業主由于缺乏專業能力和交易經驗,對碳市場的交易動態不掌握,承擔了較大的開發與交易風險,在合作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針對碳交易的金融服務也應運而生,浦發銀行也成為業內首先開展“碳交易”的銀行之一。鄭大衛負責浦發銀行的綠色信貸和碳金融業務,他說,針對龐大碳交易市場,浦發銀行與法國開發署等國際機構合作,為CDM項目提供一站式的碳金融服務,從前期綠色信貸、CDM項目注冊等。
而前文所提到的陜西企業完成的CDM交易,正是該行完成的首例CDM項目。鄭大衛表示,該企業在建水電項目完成整個CDM項目開發,包括在發改委和聯合國注冊等程序,歷經一年多時間,最終申請成功不僅為企業獲取了收入,碳交易的收入還可作為還款來源。
“經過一年多的摸索,目前我們對企業實施CDM交易的所需滿足的條件、注冊的環節步驟都有較好的把控,此外,CDM項目業主不需墊支CDM前期開發費用,CDM投入零負擔。”鄭大衛說。他還透露,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也正考慮將低碳經濟納入其中。
減排是把雙刃劍
減少碳排放是大勢所趨,但也是一把雙刃劍。呂學都直言,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對各國利益約束是要命的。
“鋼鐵、水泥生產都是排出溫室氣體的,除非不造房子。如果中國像發達國家那樣減排,對經濟發展是個災難,我們不可能不開汽車,不住房子、不要高速公路,這都需要排放。”呂學都說。
他透露,日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其修編討論議題達四五十個,包括共同愿景等。
呂學都還透露,談判主要針對發達國家,歐盟要消除30%,美國的則是持平。我們做的分析報告認為,發達國家能夠利用最先進技術達到目標。但是發展中國家遠遠未達到這種要求,要減少氣體排放,除非不發展經濟。因此,發達國家是減排行動,發展中國家是減排承諾,發達國家要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和能源建設方面的幫助。
這是因為上世紀100年中75%的碳排放是發達國家造成的。呂學都表示,根據科學界報告,氣候已經發生了變化,發達國家歷史排放方面負有主要責任,因此有義務來幫助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別,最大在技術科研、應用方面。技術轉讓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籌措資金方面,建立穩定合理預期的制度。按照其GDP0.5%到1%貢獻出來,將起到巨大作用,希望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其它幫助,就能減少排放。
“如果能夠達成協議,全世界減排格局將是發達國家絕對量排放量,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同時盡可能少地排放,催生大量低碳技術和政策,保護氣候的國際政策對未來氣候影響至關重要,也是持續發展原動力。”呂學都說。
目前,中國在減排上壓力較大。呂學都透露,據初步統計,中國現在碳排放量已經超過60億噸,很快就是全球排放量第一了,未來更將達到90億噸以上。
呂學都也表示,現在,國家開始考慮減排行動,發改委在考慮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問題,我們應充分利用國際趨勢,聯合氣候變化,建立機制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以區域做實驗和切入口,促進節能經濟發展戰略、政策,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應該放到重要位置。
交易所搶灘國內碳交易
面對未來龐大的中國碳交易市場,去年7月以來,山西呂梁節能減排項目交易中心、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重慶排污權交易所等交易機構相繼成立,他們盯準的都是碳交易。
其中,北京環境交易所在成立之初,就表示其主要業務是在節能減排和環保技術交易、節能量指標交易、二氧化硫、COD 等排污權益交易以及溫室氣體減排量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方面發揮作用,希望通過“市場化手段解決節能減排環保問題”。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宣布建立了自愿減排交易平臺;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也在今年9月8日推出“企業自愿減排聯合行動”;重慶排污權交易所于近日成立時也表示,將開展COD、SO2主要污染物排放權交易試點。
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萬慶良也透露,廣東正考慮建立適合廣東省情的清潔發展機制和包括碳排放在內的污染排放權交易市場,促進CDM在中國、在廣東的實施,同時還積極推動低碳城市和低碳經濟發展區的建設。
國外從事碳交易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等也瞄準中國市場。去年8月,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成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就作為三個出資方之一,占股比例為25%,另兩個股東為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占股分別為53%、22%。
“CDM交易方式也有望在中國推廣,使得節能減排叢政府行為轉化為市場行為。”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郭宇峰說。
杜丹德表示,碳市場不是單獨的市場,有點像能源市場,又與普通市場不同,也可視為金融市場。人們為了滿足法律規定到這個市場中來,可采用不同方式達到減排目標,包括強制市場、清潔發展機制、聯合履行機制和自愿減排市場。
不過,國內碳交易尚缺乏政策支持。但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呂學都表示,中國“十一五”計劃已經明確了減排量的指標,環境交易所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做區域排污權交易,這種交易實際上與碳交易沒有本質上的差別,節能減排量是可以換算成碳當量的。
根據《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到2010年,中國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要減少10%。
“按照十一五計劃,中央已經把節能減排指標下發給各省市,各省市為完成規定的減排指標,可以把減排指標分派給企業。有了總量控制,就有了交易的前提條件。”呂學都說。
牛文元表示,要大力發展低碳技術,包括二氧化碳捕捉、埋藏等高技術手段,積極實行各項產業政策、獎懲制度,推行合理合法碳交易、平衡規則,以經濟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把低碳經濟落到實處。
郭宇峰也表示,世博開展期間產生的碳排放,除開園區建設通過節能減排技術實現減排外,其余部分將通過上海能源交易所這一交易平臺,開放給全球公眾由其自行支付購買,這無疑將為催生國內碳交易市場帶來新契機。
